慈爱*梁晓声 B*/6#Rx
高墙内,三排旧红砖房,分隔成若干房间。对面那扇铁门,仿佛从没开过。上有小门,一天也开不了几次。院中央有一棵树,塔松,栽不久。铁门左右的墙根,喇叭花在夏季里散紫翻红,是美的看点…… 我父母去世后,我将从21岁就患了精神病的哥哥,从哈尔滨市的一所精神病院接到北京,他起初两年就在那里住院。 `LvR% 4%#
` z<.rCR
哥的病房,算他五名病人,两人与哥友好。一是丘师傅,比哥的年龄还大,七十几岁了;一是最年轻的病人邹良,绰号“周郎”。丘师傅曾是某饭店大厨,据老哥讲,他患病是儿女气的,而“周郎”原是汽车修配工,因失恋而精神受伤。他整天闹着要出院,像小孩盼父母接自己回家。 Uho~X}y/
某日傍晚,大雨滂沱。坐在窗前发呆的丘师傅,忽然站起,神情焦虑,显然有不安的发现。于是引起其他病友注意,都向那窗口聚集过去。斯时雨鞭夹杂冰雹,积满院子的雨水已深可没踝。指甲大的冰雹,砸得水面如同沸鼎。而一只小野猫,无处可躲,境况可怜。它四爪分开,紧紧挠住塔松树干,膏药似地贴着,雷电间歇,一声比一声凄厉地叫。才是不大点儿的一只小猫,估计也就出生两个多月。它那种恐惧而绝望的叫声,带足了求救意味。塔松叶密,它已无法爬得再高;全身的毛被淋透,分明是坚持不了多久了…… 16p#[1=jX
Q9%E?N^-OO
丘师傅毫无先兆地胃疼起来,扑在床上翻滚。病友们就拉开窗,齐声叫喊医护人员。一名穿水靴的护士撑伞而至,刚将门打开,丘师傅一跃而起,冲出——他从树上解救下了那只小野猫,抱在怀里跑回病房。待护士恍然大悟,小野猫已在丘师傅怀里,眼前的丘师傅成了落汤鸡。护士训斥他不该那么做,命立刻将小野猫丢出去。丘师傅反斥道:“是你天使该说的话吗?”护士很无奈,嘟哝而去。从此,那一只小野猫成了那一病房里五名精神病患者集体的宠物。每当医护人员干涉,必遭一致而又强烈的抗议。女院长倒是颇以病人为本,认为有利于他们的康复,破例允许。丘师傅贡献洗脚盆当小猫沙盆,于是以后洗脸盆一盆二用。而“周郎”,则主动承担起了清理沙盆的责任。院长怕院子里有难闻气味,要求必须将猫沙深埋。都是来自底层人家的病人,谁又出得起钱为小猫买什么真正的猫沙呢?每日在院子里做过集体操(cāo)后,同病房的五人,这里那里铲起土,用扇破纱窗筛细,再用塑料袋带回病房。他们并没给小野猫起名,都叫它“咪咪”而已。当明白了它是一只瞎眼的小野猫,更怜爱之。 VEf^W;
;BA~ $g
“咪咪”肯定是一只长毛野猫和短毛野猫的后代,一身金黄色长毛,背有松鼠那种漂亮的黑色条纹。而脸,却是短毛猫的脸,秀气,极有立体感。倘蹲踞着,令人联想到刚走下T台的模特,裹裘皮大衣小憩,准备随时起身再次亮相。“咪咪”特文静,丘师傅枕旁的一角,是它最常卧着的地方。而且,一向紧靠床边。似乎它能意识到,一只侥幸被人收养的流浪猫,有一处最安全的地方卧着,已是福分。它很快就对病房里五个人的声音都很熟悉了,不管谁唤它,便循声过去,伏在那人旁边。且“喵喵”叫几声,表达娇怯的取悦和感恩。它极胆小,一听到医护人员开门锁的响动,就迅速溜回丘师傅的床,穿山甲似的,拱起褥子,钻入褥子底下。有次中午,另一病房的一名病人闯来,一见“咪咪”,大呼小叫,扑之逮之,使“咪咪”受到空前惊吓。“周郎”生气,厉色宣布对方为“不受欢迎的人。”“咪咪”的惊恐却未随之清除,还是经常往褥子底下钻。五名精神病人困惑,留意观察,终于晓得了原因——是由于他们在病房走动时,脚下塑料拖鞋发出的“咯吱”声。拖鞋是医院统一发的,“咪咪”难以从声音判断,是不是那个“不受欢迎的人”又来了?他们便将五双拖鞋退了,凑钱让护士给买了五双胶底的软拖鞋。此事,在医护人员中传为精神病患者们的逸事…… sjiT4
bq\jp*C5
那是一家民办的康复型精神病院,享受政府优惠政策,住院费较低,每月一千余元。亲人拿患者实在没办法了,只得送这里来接受一时的“托管”。病情稍一好转,便接回家去。每月一千余元,对百姓人家那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啊!所以,病员流动性大。两个月后,同病房的病友已换二人;两名新病人不喜欢猫…… ERx!Ygvh
丘师傅对“周郎”比以往更友好了,有时甚至显出巴结的意思。他将自己的东西,一次一两件慷慨地给予“周郎”。当他连挺高级的电动剃须刀也给予时,他最年轻的病友惴惴不安了。当着我老哥的面,“周郎”问: p[Aq-
B8YIghLE
“你对我也太好了吧?” rdVSYoD,e
丘师傅却说:“近来,我夜里总喘不上气儿。” nh&
]sG
“你对我也太好了吧?” zM#-S)m
“我觉得,我活不长了。” w1Hn?([\
“我的东西,有你看得上眼的吗?” LkbeCEi_W
“你说,我要是死了,咪咪怎么办?” C'+ /,cF
“还有我和老梁爱护它呀。” a2!AiT-K
&
“老梁是指望不上的。他弟弟不是每次来都说,正替他联系别的医院吗?” Q!Gi})(
“就是老梁转院了,那还剩我呢!” IHSVtPe.:
“你要是出院了呢?” WB77B
“那我就不出院。不行,我家穷,我也不能总住院啊!” &k7bkX"q
“我要是真死了,会留给医院一笔钱,作为你的住院费。为了咪咪,你可要能住多久住多久,行不?” -M(Y'@KGAj
“这行,哎,你还有什么东西给我?” c"psd;
“我死了,我的一切东西,凡你想要的都归你……” *D
'$KO
我去探视哥哥时,哥哥将他的两名病友的话讲给我听,显出嫉妒友情的样子。我笑笑,当耳旁风。 !y
*
j24(
翌年中秋节前,我买了几箱水果又去,听一名护士告诉我,丘师傅死了。患者来去,物是人非。认得我并且我也认得的,寥寥无几了。 S4ZOfNLSr
在探视室,我意外地见到了“周郎”,他膝上安静地卧着咪咪。那猫长大了,出落得越发漂亮。他老父母,坐他对面。 X1I:C{VOL>
“儿呀,你就跟我们回家吧!” ?8.Z R
1
他老母亲劝他。看来,已劝很久。 RcyA8D|/
“周郎”说:“爸,妈,我的病还没轻,我不回家。” ]!M t@%
他老父亲急了,训道:“你就是因为这只猫!” y
V`&2(`
“还因为丘师傅,他活着的时候对我那么好。” !@dbm"Ds
“我们对你就不好了吗?” t:}l wS
“爸,妈,我不是这个意思,可……我得说话算话啊!” zI&=a1d_
那是精神病人的青年,轻抚了几下咪咪,突然长啸:“啊哈!我乃周瑜是也……” =K*(JvbV
接着,东一句西一句,乱七八糟地唱京剧。而咪咪,动一动,更加舒服地卧他膝上,习以为常。 s'X^H3E@
两位老人,眼中就都流泪。 t('cb+v
我的哥哥患病四十余年中,我无数次出入各类精神病院,见过各种表现的许许多多的精神病人;却第一次听到精神病人不肯出院的话,为一只瞎猫,一份承诺,和对友情的感激…… ]Z8g*idMz
VS>k`7#
我心怦然。 `,_N9pAvQ
`%iSHc_
我心愀然。 P?:yp7HM
[K1w0.=jh
“周郎”终于不唱,指着我对老父母说:“你们问问这个是作家的人,我一走了之,那对吗?” ^#6_ys4@
两位老人,也都泪眼模糊地看我,意思是——我们的儿子,他究竟说的是明白话还是糊涂话啊? UWjs5]6Q_M
我将两位老人请到探视室外,安慰他们:既然他们的儿子不肯出院,又何必非接他出院不可呢?随他,不是少操心吗? b
sZV{vs
两位老人说,一想到住院费是别人预付的,过意不去。 1<0"*$
这时院长走来,说丘师傅根本没留下什么钱。说丘师傅自己的住院费还欠着一个多月的,儿女们拖赖着不肯来交。又说小周是几进几出的老患者了,医院也需要有一定比例的轻患者,老患者,利于带动其他患者配合治疗。民政部门对院方有要求,照顾某些贫困家庭是要求之一。并大大夸奖了“周郎”一番,说他守纪律,爱劳动,善于团结病友。 a>k6/He
我扭头向病室看时,见“周郎”在室内侧耳聆听…… _j
如今,六七年过去了,我的哥哥,早就转到现在这一所医院了。 V!&Z
p}
几天前我去探视他,陪他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,陪他吃水果,聊天。 #[~w;0"|<a
老哥忽然问我:“你还记得小周吗?就是我在前一所医院的病友……” [H_ PKpO
_
:egmTp
我说记得。 | ~tlR&mw
1?Je65:D/R
哥哥又说:“他总算熬到出院的一天了。” qGF$tj/[,{
我惊讶:“他刚出院?你怎么知道?” W*le](=i
“我们一直通信来着。” rMp][\
“你和他?……一直通信?……” VTi;_?S-
“咪咪病死了。小周把它埋在了那一棵松树下。他在写给我的信中说,做了一回说话算话的人,感觉极好……” )}q'XW,GZ
“怎么好法?” )^2XniG
“那他没说。” yVHF
lM
六月的夕阳,将温暖的阳光,无偿地照在我和我的老哥哥的身上。四周静谧,有丁香的香气。 ,e!=Uh7R
我说:“把小周写给你的信,全给我看看。” p
N?JeM
哥说:“不给你看。小周嘱咐,不给任何人看。” Wuo|uJ2cB
老哥哥缓缓地享受地吸烟,微蹙眉头,想着一个老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的某些错乱的问题。四十余年来,他居然从不觉得思想着是累的。 )mJLtp$*L
我默默地看他,想着我们精神正常的人的问题。有些问题,已使我们思想得厌倦。 98zj
忽然他问:“哪天接我出院?” .N"jt1l<
那是世上一切精神病人的经典话语。 H% iI.#^zm
他眼中闪耀渴望的光……
|
一共有 1 条评论